「決心不過是記憶的奴隸,它會根據你的記憶隨意更改。」 —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
一份針對全美一千五百人的研究調查表示:
1. 47%的受訪者相信,當你一旦經歷過某事件並形成記憶之後,那份記憶就永遠不會改變。
2. 63%的受訪者相信:人類記憶的運作方式好比攝影機,能真確記錄下我們的所見所聞,供日後拿出來回顧並檢視。
在商場上,我們總希望對方能按我們想要的方式來記住我們,最好能牢牢記住…然而,有時我們會赫然發現:消費者記住的事和我們當初傳遞的不太一樣…
WHY?
這時我們得理解:
「記憶之於人類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
錯誤記憶專家
犯罪心理學家Dr. Julia Shaw是全世界少數鑽研「錯誤記憶」的專家,在記憶的領域中堪稱權威,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就是《記憶如何對你說謊:為何我們對兒時記憶、不存在的兇手、重大日子的細節總是信以為真?》(The Memory Illusion: Why you may not be who you think you are)
在接下來的介紹裡,你會讀到幾個重點:
1. 別讀佛洛伊德了,它可能是偽科學
2. 三種導致虛假記憶的機制
3. 透過形成虛假記憶來影響別人的機制
4. 一個關於記憶恢復的可怕故事,和他的啟示
為什麼佛洛伊德可能是偽科學
佛洛伊德創造性地提出「潛意識」這個概念,用來指「人類大腦中已經發生、但自己無法主動感覺到的心理活動」。
而佛老環繞「潛意識」和「記憶」的關系做出了一系列論斷,例如:
1. 有意識的記憶與潛意識的記憶是相互分離、相互衝突的
2. 潛意識裏的記憶來源於童年的創傷性經歷
3. 由於這種記憶總能勾起人們的痛苦,因此在日常情況下會被有意識地壓制下去
4. 通過心理治療,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助病人回憶起潛意識裏的記憶,並治愈這些精神創傷。
這些電影裡常演的熟悉劇情,又為什麼是偽科學呢?
因為弗洛伊德這套看似嚴密的理論,實際上僅僅是根據對病人的訪談所建立而來,其精神分析療法充滿大量的主觀臆測,並非客觀的科學研究。
例如弗洛伊德曾診斷一位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他會預先假設她們童年時曾遭受過性虐待,而且他假設病人自己對此一無所知,所以哪怕病人否認弗洛伊德的假設,弗洛伊德也會忽略她們的看法,並鼓勵病人想象自己曾遭受虐待的場景。
弗洛伊德認為這個過程可以把病人壓抑在潛意識裡被壓抑的記憶釋放出來,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然而,現代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證明:
「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強迫大腦負責『創造』的功能區域去虛構一個恐怖故事,弗洛伊德想要引導而出的潛意識童年記憶,其實很可能只是虛假記憶而已。」
人腦有三種典型會導致錯誤記憶的機制。
有些人會說:「我清楚記得三歲以前的回憶呢!」然而科學家告訴我們:
1. 普通人形成能夠持續到成年的記憶的年紀,平均是三歲半,在此之前,人類是無法形成在幾十年後還能保留的記憶的。
2. 在三歲以前,任何事物在嬰兒眼裏都是新鮮的外界刺激,嬰兒並不知道在那些通過感官輸入大腦的信號裏,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可以被忽略的。
3. 正因為嬰兒無法恰當地理解和篩選信息,所以它們也無法分辨哪些信息需要被記住,更不用說把這些信息整合起來形成長期記憶了。
那為什麼我有些人會覺得自己還有三歲以前的記憶呢?
三個機制:
1. 來源混淆
大腦很容易記住資訊,也很容易忘記資訊,而資訊本身又是支離破碎的,所以當我們回想起一段回憶時,我們的大腦會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以一種我們能理解的方式重新組合起來,讓我們以為這就是自己的真實記憶。
例如,我們想像自己嬰兒時期被外婆抱著的回憶,事實上這可能是源於阿嬤與爸媽的敘述、連續劇和電影的綜合畫面,一種虛假的記憶。
2. 聯想激活
大腦在處理某個概念時,大腦內和它有關的其它概念的活躍度也會跟著增加。比方如果我們想去衝浪時,我們就會自動想起和衝浪有關的一系列概念,比如海、海灘褲和衝浪板。
反之,當出現海和衝浪板時,我們很容易也想起海灘褲,即使我們明明穿的是泳褲。
聯想激活正面的效益是藝術與創造力,負面就是虛假的記憶。
3. 提取誘發遺忘效應
與直覺相反:回憶不會越想越牢固,反之,每一次回想,都像是從腦海中提取回憶出來,而每一次提取都會流失一些回憶,而我們的腦子會自動幫他補上,最終你的回憶不再是原本的回憶。
這就是提取誘發遺忘效應的悲劇:害怕忘記,所以努力回想;因為努力回想,所以失去最初的回憶…Sad。
總結三點:即使人類的記憶是如此好偷懶、如此不可靠,我們卻也因為這樣的機制而在有限的腦子裡處理足夠多的資訊。
如Dr. Julia Shaw所說:
「遺忘是一個很美的機制,修剪掉多餘的神經元聯繫,讓大腦更高效地存儲更重要的信息。」
凡事必有代價,記憶也是。
透過形成虛假記憶來影響別人的機制
我們大腦中有一個名為「啟動效應」的現象,可以這麼解釋:
一個人過去的經歷在他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對這個人現在和將來所產生的影響。
言語洗腦、廣告洗腦和催眠,基本上都源於「啟動效應」。
這是傳統洗腦式廣告的根本,例如「感冒用斯斯」、「頭痛普拿疼」。
這些廣告不需要你主動注意,他們只需要你的一點點的注意力,看一眼也行,只要這種影響能夠長年累月地重複出現,它們就會轉換為一種深層次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說不上來,只是一種很原始的印象,比如「我喜歡這個想法」、「這個品牌的東西好」,它們影響的是你的潛意識。
他們想要的是像溫水煮青蛙一般,偷偷跨越你的心理防線:一點一點製造你的記憶,讓你以為這是你的想法。
而社群網路則是另一個典型。
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隨時與別人分享自己拍攝的影像,講述我們的經歷、印象和看法,同時也在接收互聯網上有關這起公共事件的描述和評論:我們對這個事件的記憶不再由我們作主,是別人和自己一起組成的。
稱之為「交互記憶」的「共同產生」效應。
舉個真實案例:
2011年作者在加拿大的小城基隆拿經歷了一起黑幫火拚事件,當天下午有許多人遭到殺害,而也有許多民眾目睹了整個過程,並上傳到FB和TWITTER上。
作者事後造訪這個小城,詢問目睹事件的人們,奇怪的是…
「無論他們在案發時處在什麽位置,看到了什麽,幾乎所有人談起這起槍殺案的經過都是差不多的一套說法。」
「怎麼可能大家都是一樣?應該不一樣啊!」作者十分疑惑。
後來他發現,這些人們都接觸到了大量與此案相關的影片、照片與報導,他們的回憶不再是「自己的位置所目睹到的狀況」,而是參雜著自己與別人記憶的綜合回憶。
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你的位置應該看不到你說的這些畫面才是。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亨利·羅狄格給這一現象起了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叫「記憶的社會傳染」。
而這種強大的記憶傳染力,也為現在最夯的假新聞傳播提供了完美的心理機制基礎。
謠言的傳播者為了增強說服力,往往會在保證事件主體真實性的同時,加入大量虛假的充滿惡意的細節。這些細節通常看上去都煞有介事,讓整個事件顯得內容豐滿、栩栩如生。
對於那些經歷過這起事件的網民來說,當他們看到這些自己從不知道的細節時,大多會傾向於相信這只是被自己遺漏掉的信息,然後把這些編造的內容放入自己的記憶中,從而被謠言的傳播者成功誤導。
一個關於記憶恢復治療實際發生過的可怕故事
1984年四歲半的穆雷有些不對勁。
穆雷的媽媽覺得傷腦筋,於是她開始猜測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媽媽讓穆雷的Uncle去跟穆雷聊聊,穆雷說,有個叫圖奇的先生帶他到一個房間裡,把他的褲子脫掉了。圖奇是穆雷所在的托兒所的員工,媽媽聽見這可怕的事情,震驚無比,悲憤欲絕地衝去警局報案。
隔天,圖奇被警方以「強姦兒童罪」逮捕了。
案發後,警察擔心有其他受害者,於是列出了一張長長的「遭受性侵害幼童可能的行為徵兆一覽表」供家長們檢視自已的孩子,也建議採取佛洛伊德的記憶恢復療法,讓孩子們想起不願面對的傷痛。
起先,家長們根本搞不清楚怎麼檢視,也無法確認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受害。
然而警方卻對他們說:「上帝禁止你們支持任何被指控有罪的人,否則你的孩子永遠都不會原諒你。」
於是家長們開始詳細且熱切地向孩子們描述各種性侵的情境,好確認孩子們有沒有遇見一樣的事。
沒想到,一下就冒出了40個孩子說自己有過類似的經歷。
「他之前帶我參加裸體遊泳派對。」
「有個邪惡的小醜帶我到一個“魔法房間”。」
「他用龍蝦放進我身體裡。」
「有一把12英寸長的剔肉刀曾經插進我的身體。」
孩子們說著駭人聽聞的事。
這些人神共憤的證詞讓檢察官快速起訴圖奇,即使圖奇堅決否認,法院依然判了數十年的有期徒刑,連圖奇的母親與姊姊都被以共犯的身份入獄。
然而即使案件已塵埃落定,質疑卻從來沒有消失過,因為…
「除了孩子們的證詞,警方自始至終都沒有找到任何實質證據,法官卻判得異常堅定。」
十四年後,一位法官以證據不足推翻了原判決,圖奇的媽媽與姊姊出獄,在過了幾年,圖奇也被假釋出獄了。
— —
這樁非常可能是冤獄的案子,帶給人們許多省思:
1. 「性侵適應調節綜合症」認為:「性侵會導致一連串的負面心理影響,孩子們由於忍受著心理上的折磨,通常不會馬上把性侵的經過講出來,並且還會否認性侵的發生。」 有大問題。
2. 辦案人員在承辦時以假設圖奇有罪,故後續所有的調查與詢問,都是以圖奇有罪的情況下誘導而出。
3. 孩子們身上根本不曾有過他們描述的事情的傷痕,他們卻能生動的描述,這極可能是他們自己的想像。
4. 基於上述的假設、過程及治療,這一連串的作法都有利於創造虛假記憶。
那這個案子對於沒有遭受傷痛的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1. 預設立場是創造虛假記憶的根本(定位)
2. 具體描述與不斷重複是堅實虛假記憶的手段(行銷)
3. 當目標對象產生自己的虛假記憶時,給予正面回應可以強化虛假記憶的可信度。(互動)
而這三點的意義等同於品牌建立起消費者忠誠度的手段。
回顧本文
1. 薑未必是老的辣,佛洛伊德的學說很可疑。
2. 人的記憶不可靠,有三種導致虛假記憶的機制存在。
3. 由於人的記憶的不完美,故也衍伸出影響別人記憶的方法。
4. 而一個關於記憶恢復的可怕故事,也帶給我們品牌的啟示。
說到這,不知道你是否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記憶?
如果是,別怕,與其懷疑,不如加入製造虛假記憶的行列吧!(誤)
by 傑克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