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民主亂象頻傳,讓人們傻眼的候選人一再當選,令人瞠目結舌的政策頻出,讓人們不禁擔憂起民主制度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從結果論來看,世界各主要富裕的先進國家多半採民主體制,因此可以武斷地說:
「民主確實是頗適合富裕國家的好制度」。
然而,一個好制度是不是永遠都是好制度呢?
換句話問:一個好的制度有沒有可能變壞制度呢?
這是我今天應景想要談的話題。
#托克維爾的民主八缺點
19世紀的托克維爾在周遊美國一圈、對美國的民主讚嘆不已後,依然寫出《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理性的探討民主的優劣,民主哪裡好,已無需多言,至少感覺好,而他指出民主的隱憂,則非常有現實意義。
1. 可能導致「多數人暴政」
凡事多數人說了算,即使人們不僅法律、政策、國際關係,輿論與民氣往往只受多數人影養,造成許多重大議題上,一般百姓的意見反而可以壓過專家的荒謬。
2. 可能造成政策朝令夕改
因執政者源於定期選舉,任期不夠長,每當改朝換代就有可能造成政策與法律方向的改變,無效率的朝令夕改,讓人們無所適從。
3. 官員權力太大
這是托克維爾很有趣的洞察,他認為民主選舉出來的執政者,反而會因信任與任期,擁有較大的自由度,故而在有限的期間內更濫用權力。
4. 公共開支不斷加大
與貴族制不同,民主由大多數的人們(或選出來的代議士)來決定公共開支,他們在試圖從中得到好處或討好選民的前提下,會傾向增加公共開支,因此公共開支將不斷加大,讓國家財政陷入危機。
5. 物質主義將盛行
在貴族社會中,平民沒有條件,貴族沒有必要去追求物質財富。但民主時代不一樣,每個人都要養活自己,努力追求物質財富,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民主國家因為擁有追求財富的自由,故人們對於變富有將非常執迷,沒有時間好好思考財富之外更重要的事。
6. 導致中央集權
在民主社會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同時,卻又弱小而缺乏影響力,因此人們會更傾向喜歡單一且至高無上的政府與領導人,因為人會變、政府不會,人們會期待政府完成一些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完成自己的心願,在一些缺乏民主素養與自治精神的地方尤其。
7. 新型態暴政
由於領導者是多數人基於自己的意願而選出來,在民意的基礎上政府的權力更大,但礙於還有之後的選舉,故原本極權而可能出現的暴政會發生質變,成為一種更溫和的暴政,這種暴政更可怕,他會盡量讓人們沒有感覺,好似溫水煮青蛙。
8. 因公平而無法接受法律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因為人人平等的觀念,人們也期待齊頭式的法律,忽略多樣性與條件的差異性,反而造成更不公平的現狀。
讀著讀的,不知道你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除了共通的物質主義盛行外,現在絕大多數的民主國家,確實都有托克維爾所說的特徵:
「多數人暴力讓專業不受尊重、朝令夕改、財政赤字、執政者的強勢很溫和、樣樣要求齊頭式平等及選民高度期待政府保護」
然而對於民主的探討並沒有因此結束,在《民主在美國》出版的167年後,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出版了鼎鼎大名的《理性選民的神話》,他在書中既指出了「人在民主制度裡的殘缺」,也述說了「人在面對選舉時的殘缺」。
#卡普蘭的理性選民不可能
卡普蘭論述清晰地分析「為什麼選民無法理性」。
1. 自利
在面對利益考量時,人們總會先考慮自己,不太可能以國家與人們的整體利益為出發點。
2. 注意力與知識的限制
一個不是新聞的研究結果:選舉時絕大選民根本搞不清楚參選人的政見。這既是注意力有限的表現,也是人們的知識與專業有局限性,所以對於政策的理解上有所限制。
3. 短視
因為自利的傾向,再加上注意力與知識的限制,更難去評估政策對社會影響的長遠後果,整體傾向於短視。
4. 幾乎免責
人們做出決定後決定後幾乎不必承擔直接後果,所有決策所產生的不良影響總是由全社會均攤,不會有人因做錯決定而受到懲罰。
5. 系統性偏見
基於以上幾點,再加上人們的道德與意識型態,人們非常容易因為輿論而產生系統性偏見,甚至過度悲觀或過度樂觀的解讀。例如「不管制市場是放縱企業的貪婪」、「自由貿易沒有保護本國產業」、「新技術造成失業的邪惡」、「金融風暴時認為經濟體要瓦解了」。
6. 非理性選擇
人們做選擇時容易因情感面被打動而支持,而不是理性評估實質優劣,換言之,人們喜歡故事,而非分析。這具體表現在選舉時的行銷與施政後的行銷上。
基於上述六點,這也是為什麼民主制度裡常常出現一些令人費解的現象,如:
「政府推出與公共利益、經濟的持續發展背道而馳的政策。」
此書帶給許多人啟發,卻也刺激了許多選民的心,對卡普蘭教授進行各種人身攻擊。
然而對於民主之弊的探討並未結束,2011年另一本奇書問世《獨裁者手冊:解析統治權力法則的真相》,作者是密西根大學布魯斯・梅斯吉塔(BRUCE BUENO DE MESQUITA)和羅徹斯特大學艾雷斯德・史密斯(ALASTAIR SMITH)兩位政治學博士。
他們試圖從「權力」的角度來闡述「民主制度的不完美」。
#民主制度不完美的獨裁者原罪
在《獨裁者手冊:解析統治權力法則的真相》書中,他們跳出「集權 v.s 民主」的二維模型,推出了「名目選民 v.s 實質選民 v.s. 核心圈盟友」的三維模型和統治的方法論。
他們首先提出權力的三維模型:
1. 名目選民:名義上有投票權的公民(廣大人民)
2. 實質選民:實際可以(會去)投票的人(重要成員)
3. 核心圈盟友:又稱致勝聯盟,即真正決定一個領導人上台還是下台的那些核心人物。(關鍵核心群)
一個領導人,不管他身處什麼樣的制度(共產或民主),都會優先討好決定其輸贏的那個「核心圈盟友」,「優先為人民服務」是一種幻覺:在權力面前,人民是次要。
書中給了一個犀利的結論:
政治就是為核心圈盟友服務。
基於此,他提出了鞏固權力、統治人民的方法論,可歸納為六點:
1. 關鍵核心群的人數越少越好(容易收買與控制)
2. 廣大人民越多越好(備胎越多越好);
3. 找到利益、控制利益、分配利益(有錢的是老大);
4. 支付給核心支持者剛好足夠確保他們忠誠的利益(給多了就威脅到統治者自身);
5. 絕對不要把利益從支持者的手中拿開(背叛「自己人」比背叛「人民」後果更不堪設想)。
6. 切忌不要讓任何支持者擁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擺脫族群依賴)
換言之,極權專制和民主自由的本質邏輯其實是一樣的,只是他們因結構差異而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而其中的關鍵是:
「核心圈盟友的規模。」
-極權專制的核心圈:某黨派、某些名人、某些將軍或宗教領袖,人數少。
-民主國家的核心圈:積極參與投票的廣大百姓,人數多。
也可以這麼說:
獨裁與民主的本質差異是「需要收買的人數多寡」的差別。
而現代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已經掌握了收買核心圈盟友(政商)與實質選民(狂粉)的技能,因此他們的表現與極權專注的統治者多半無異。
典型的例子是川普,專治獨斷,卻能搞定選民。
從討論制度,到討論選民,最終學者開始檢討起人類這個物種:會不會我們根本就不適合民主呢?
歷史學家瑞克.謝克曼 Rick Shenkman在2016年出版的《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人類政治行為的迷思)》,開始以文理跨學科的角度來探討民主本身的問題。
#人類的大腦還沒演化成民主腦
我們常說「選賢與能」,但我們選出的常常非賢或無能,謝克曼教授開始研究起「我們投票的決定有多麽不理性」:統計研究後發現,某個偶然的悲慘事件(例如:在美國發生的鯊魚咬人事件)、一場輸掉的球賽、一個乾旱嚴重的年度,這些跟執政者表現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事,卻會影響人們投票的決定:災難或輸球,就會責怪政府,提高投給反對黨的意願。
竟是如此荒謬。
而探討其根源,還是得回到人類這個物種上。
兩百五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出現在地球上,直到一萬年前人類都以小型聚落群居,人數不超過一百五十,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鄧巴數「150」。
謝克曼引用鄧巴的研究,發現人腦的整體大小和智能並無絕對關係,重點在於大腦新皮層佔腦部的比例,而當人類漸漸演化成智人時,我們的祖先並不需要認識上千人,在部落中生存繁衍,只需要與一百五十人左右維持好關係即可,所以能記住這個數量的人,就在自然選擇中存活了下來。
有限的記憶力伴隨著有限的注意力,因此人類才演化出「依賴直覺」的習性。
而民主制度是一個需要公共參與,人人耗費心力蒐集資料、理性判斷的制度,偏偏人類脫離部落也才不到一萬年,大腦演化根本跟不上制度需求,因此可以遺憾地說:
「人類的腦袋根本還不適合民主制度。」
#即使如此
從籠統到具體,從宏觀到微觀,雖然說了種種民主制度與制度下選民的缺憾,但民主制度依然是目前最能滿足多數人情感需求與價值需求的制度,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信仰。
因此,身為渺小如螻蟻的我們,能做的是:
「理解制度與自身的缺陷,避免懷抱空泛的幻想,進而努力做個相對理性的螻蟻。」
這有什麼好處呢?
有的,至少…至少對於那些年我們一起熱愛過的民主,會少失望一點。(笑)
by (從容樂觀的)傑克大公
—
[ 參考資料 ]
1. 理性選民的神話:我們為什麼選出笨蛋?民主的悖論與瘋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3205 ]
2. 獨裁者手冊:解析統治權力法則的真相(為什麼國家、公司領導者的「壞行為」永遠是「好政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1720 ]
3. 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人類政治行為的迷思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270]
4. 民主在美國(論美國的民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650762]